老城区的小酒馆,做了二十年餐饮的王老板抿着二锅头爱配投资,
突然压低声音:“老妹,不是我揭行业老底,现在饭店后厨飘的可能不是油烟味,是预制菜的消毒水味。” 这话让我一惊,要知道王老板早年可是星级酒店的总厨,
如今开着家生意红火的私房菜,他的话分量不轻。
这两年预制菜市场火得离谱,2024 年规模已经冲到 4850 亿元,同比增长 33.8%,
难怪连街边小炒店都开始偷偷用预制菜了。
更让人咋舌的是,有数据说全国 70% 的外卖商家都在用预制菜,
头部快餐连锁的比例更是高达 80%。
不是说预制菜不好,正规厂家生产的确实安全方便,但饭店拿它当现做菜卖,
花现做的钱吃工业化产品,总觉得亏得慌。
王老板拍着胸脯说,这六样菜进了饭店尽量少点,十有八九是预制货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。
你以为厨师在后厨片鱼片?太天真了。
现在浙江那边的厂家早就把酸菜鱼做成了 “5 分钟大餐”,
冷冻包里鱼片、酸菜、汤底一应俱全,后厨拆开倒锅里煮开就行。
王老板说辨别的诀窍很简单:现片的鱼片煮熟后边缘会微微卷曲爱配投资,
预制鱼片则个个平整如镜,
吃起来口感像泡过福尔马林,毫无鱼肉的弹性。
真正的好酸菜鱼,汤底得用鱼骨吊三小时,哪能刚点单十分钟就端上桌?
其次是那些名字唬人的 “硬菜”,比如佛跳墙、小米海参这类。
威海某知名酒店就把海参做成了各种预制菜,从酱烧到鲍汁一应俱全。
这类菜工序复杂,正经做法得耗费一天功夫,普通饭店根本没耐心现做。
王老板教我一招:观察海参的形态,预制海参往往通体光滑,缺少自然褶皱,
咬下去像嚼橡皮筋,而现发的海参口感会有微妙的层次感。
尤其是婚宴上的这类菜,十有八九是预制大包装拆出来的。
第三样要避开的是梅菜扣肉这类蒸碗菜。
现在即热类预制菜技术太成熟,这些大厂早就把扣肉做得肥瘦相间,真空包装一加热就出油。
但预制扣肉最大的问题是肉质发柴,因为经过高温灭菌后,肉里的水分早就流失了。
王老板吐槽:“好的扣肉得三层肥瘦相间,现蒸两小时才能酥烂,预制的能有这功夫?”
他建议点这类菜时可以要求 “多蒸十分钟”,如果服务员面露难色爱配投资,那基本就是预制无疑。
油炸类菜品比如酥肉、炸丸子也得小心。
这类属于即烹类预制菜,厂家早就帮你腌制好裹好粉,后厨只需要复炸一遍就行。
但复炸的油温和时间很难控制,要么炸不透有冰碴子,要么炸老了咬不动。
王老板说现做的酥肉能吃到花椒的麻香和肉的汁水,
预制酥肉则只有一股模糊的调料味,
仔细看还能发现表面有细小的冰裂纹 —— 那是冷冻储存留下的痕迹。
第五样是红烧狮子头。
这菜看着朴实,其实特费功夫,正经做法得手工剁馅、摔打上劲、油炸定型再慢炖。
但现在龙大美食这类企业早就做成了预制菜,
连锁餐厅点单后微波炉加热就能上桌。
辨别方法很简单:
现做的狮子头切开后能看到明显的肉粒,预制的则质地均匀得像橡皮泥,因为工业化生产都是绞肉机统一处理的。
王老板调侃:“现在的狮子头都标准化了,大小误差不超过两克,哪还有手工菜的灵魂?”
最后要警惕的是各种网红甜品,比如芝士焗红薯、提拉米苏。
这些看似复杂的甜品,其实大多是常温预制菜,添加剂多得能列出半页纸。
王老板说真正的芝士焗红薯得用新鲜红薯现烤,
芝士要选马苏里拉现刨,预制的则是各种粉末调和的 “科技与狠活”,
吃起来甜得发腻,毫无食材本味。
点甜品时不妨问问:“能做少糖版吗?” 预制的通常没法调整甜度。
当然不是说预制菜就该全盘否定,某些百强企业的产品确实有品质保障。
但花现做的价钱吃预制菜,就像买了件贴牌衣服,总觉得不值。
王老板教了几个实用技巧:看菜单标注 “新鲜现做” 的大概率靠谱;
上菜速度快得离谱的要留心;敢于开放厨房的餐厅更可信。
实在拿不准,就大大方方问服务员:“这菜是现做的吗?” 正规餐厅不会避讳这个问题。
临走时王老板总结:“餐饮的本质是烟火气,是锅气裹着食材的香味。”
现在 4850 亿的预制菜市场确实方便了生活,
但咱们下馆子图的不就是那份现炒现做的热乎劲吗?
下次点菜时多留个心眼,别让工业化产品冒充了人间烟火。
毕竟吃饭这件事,真诚永远比套路更动人。
创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